各位好捧油~ 今年3月起,導航基金會舉辦了一系列生涯講座(就是別人做好玩的事的故事啦!),那時候沒參加到的,還是有補課的機會!
就是下面這張海報~~有沒有很眼熟~~
以下是第一場跟第二場的合體介紹
【六七年級女生的無地小農實踐】
[為什麼種田?]
家裡沒有農地?年紀輕輕沒種過田?一個女生→在當農夫的故事!
有沒有搞錯?(學李組長皺眉頭~~)
在都市的生活愈來愈逼人(你知道的:22K、無薪價、派遣工、契約工等吸人血汗的產物等等橫行的現在),社會有一群年輕族群,寧願到鄉村當一個靠天吃飯的彎腰族─農夫,也不選擇在都市裡為五斗米折腰了。
大家一定都在FB玩過開心農場,不用風吹日曬的;但是真實生活中,為什麼有人要跑去種田啊?
我們腦袋裡可能有幾種對農夫的刻板印象:
----------不分刮風下雨,就是要去工作,每天靠天吃飯---------
----------返鄉種田的農家子弟,真的很有心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農作物欠收也煩惱,豐收又怕價格下跌----------------
(讓—我—們--繼--續--看--下--去------)
梨子是今年30出頭女生,大學畢業,從小到大因為環境的訓練,讓梨子有過不少勞動經驗,但是梨子很傷腦筋的是:作為一個女同志,如果未來不走入一男一女結婚的家庭,還有沒有別的出路?
30歲,是出社會一段時間後,經歷過生涯追尋的一個分水嶺,往後的人生要是什麼圖像?
從小就做過家庭代工、讀書時代當過工讀生、大學出社會也當過上班族、也曾因為覺得光鮮亮麗的工作是一種成就,在職場上工作認真努力,加班也認真,但是,不管有多拼,收入不高不低頂多存個小錢,說的好聽叫做小資女,其實是任憑企業或老闆在不景氣的狀況下,一個人當兩個人用,吃鱉了不能吭聲的任人宰割上班族;即使轉換到公部門當約聘僱的員工,幫忙湊數字,美化政府單位的業績,國家機器爛成一團,自己卻是其中一環,對社會還有點理想的梨子,實在無法苟同。
心裡很多OS:
「自己在這個世界,倒底要靠什麼活下去?」
「不願意在資本主義下,自己勞動力的價值都給資本家拿走。」
「想到自給自足,乾脆去種田。」
「種田就種稻米,至少大家都需要吃飯。」
「種田也要愛土地,決定當一個使用自然農法的小農。」
------在幾番內在對話後,梨子決定在30歲那年,從頭開始,當一個年輕的佃農。-----
[關於種田這件事要怎麼開始?]
首先然是找地租地;對農村的外來者梨子而言,初期花了不少力氣,才取得地主的信任,而租到地。過程中發現,現在國家政策鼓勵休耕,農民拿補助,即使地主願意放棄補助,還要看地主是不是願意給年輕人機會,總之,租地是第一個門檻。
第二個不是門檻而是危機:政府通過「農發條例」讓農地被炒作拿去改豪華農舍。農地不被農用,反而被用來蓋房子等等其他非農業的用途,甚至地皮愈炒愈高,佃農再怎麼努力,以後可能也不會買得起地,收入相對不穩定。
有興趣的小捧油,可以去找「農發條例」跟「土徵法」來看看,農業政策除了跟眼前與糧食有關,還關係到未來的生活方式,以後這些農地都蓋房子,我們才會發現,原來水泥房不能當飯吃。
[既然種米,又有什麼特別的?]
為了希望大家吃得健康,決定進行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:不灑農藥、用手除草用手抓福壽螺、在作物收成允許的狀況下,盡量不破壞自然的生態的耕種方法,許多意想不到的傳承就在田裡發生,例如:鄉村的老農夫拿出古董「秧輪」,教他畫種稻的格子「牽輪仔」。新手上路,虛心體驗、向農村的老農夫及土地學習,不管是農作物的收獲或是心理的收獲都很令人感到踏實。
梨子盡可能的在每次播種時,挪出一部分的田,進行徒手插秧田,讓大家體會手插秧,我們的第二場講座時間,也去了一票人體驗插秧,大家覺得好玩之餘,也體會到土地的溫暖,期待八月份,吃到自己手插秧的米。
照片裡的格子就是用秧輪畫的,但是小編手腳太慢沒拍到秧輪本人(憾)。
天氣很冷,但是一腳踩進田裡,感受到土地溫暖,原本在低溫裡的僵硬身軀,竟然感到格外舒爽。
[種田又跟同志有啥關聯⋯⋯]
除了大家都可以吃到健康的米
還有一個帶在身上的想像,但是沒公開過的,就是自己的同志身份。
「從現在開始想:晚年如何度過?」
「如果不選擇自己孤老,有沒有人跟自己一樣?」
「如何可以改變社會呢?」
梨子想要找一群跟他一樣不進入傳統家庭概念的朋友,找地蓋農場,一起勞動、一起生活。現在的農夫拉子身份,結合了愛人、愛土地的想像,名符其實地,找人一起當「同志」。
梨子,走出一條特別的道路,希望他的經驗,可以帶給正在看這小故事的你,一些往前實踐人生道路的勇氣與創造力。
--(編按:這社會要改變的太多,從自己的生活實踐起,相信,同志除汙名的日子,亦不遠矣。)--